1 15-05-10 16-10-19
这本书值得看一看,与沈嘉写的那本书有点类似,都是讲LTE规范的制定过程背后的东西,可以看成是沈嘉那本书的后续版本。本书作者出身在贝尔实验室,对CDMA很了解,但是从书的行文看,对WCDMA也如数家珍。
本书的一大优点是参考文献列得很全,很到位,很有学术范。
这本书的另外一个优点是作者是一个人,写起来比较连贯,重复不会太多,前后也能照应。
虽然作者把这本书当教材写,可惜读者完全不能当教材读:内容没有重点,以技术罗列为主,缺乏主轴,这与《3G演进》一书形成明显的对比。
最后,感觉作者是局中人,因此写起来有随波逐流的感觉,缺乏对LTE技术体系的深刻剖析,估计还是不愿砸了自己的饭碗。
附带说一下,其实本书讲的系统性能,确切的说应该是仿真性能。
导 读
第一章:
非常简洁,基本可以略过。
第二章:
这一章的内容是其他书籍中很少看到的,即使有,也不会放在第二章。我感觉是作者有大量的工作与模型和仿真相关,所以把这块内容摆在很前面。一般人估计也是略过了。
第三章:
这一章讲解LTE的物理层,我也是从这一章开始细读的。
OFDM:
这一章解释OFDM正交的原因,给的原因是“输入信号经过同一个处理器,相位相同,所以彼此正交”。又讲到FDM频率不相干,OFDM频率相干。后面还提到了矩形时间窗以及sinc函数。
总之,从这些描述里面看到,作者已经关注到OFDM正交一些深入的内容,可惜当时还没有办法深入下去,没有找到正交的根源。
书中把channel bandwidth称为系统带宽有些特别,我理解应该是频点带宽。另外还写到TDD的带宽是1.6M和3.2M,但是在规范TS36.101中并没有这样的区分,FDD与TDD都是统一的1.4M和3M,这个提法不知道从何而来,有些耐人寻味。
SC-FDMA:
看来作者对SC-FDMA也是不以为然的,虽然列出了其优点,但还是大张旗鼓地讲了缺点,比如信道容量低于OFDM。
信道处理:
这一章内容,比如解码的提前终止、速率适配的环形缓冲器,都是相当深入的。另外还引用了大量的仿真结果,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。
这一章后续的内容在《LTE教程:结构与实施》中都有介绍。
第一章:
非常简洁,基本可以略过。
第二章:
这一章的内容是其他书籍中很少看到的,即使有,也不会放在第二章。我感觉是作者有大量的工作与模型和仿真相关,所以把这块内容摆在很前面。一般人估计也是略过了。
第三章:
这一章讲解LTE的物理层,我也是从这一章开始细读的。
OFDM:
这一章解释OFDM正交的原因,给的原因是“输入信号经过同一个处理器,相位相同,所以彼此正交”。又讲到FDM频率不相干,OFDM频率相干。后面还提到了矩形时间窗以及sinc函数。
总之,从这些描述里面看到,作者已经关注到OFDM正交一些深入的内容,可惜当时还没有办法深入下去,没有找到正交的根源。
书中把channel bandwidth称为系统带宽有些特别,我理解应该是频点带宽。另外还写到TDD的带宽是1.6M和3.2M,但是在规范TS36.101中并没有这样的区分,FDD与TDD都是统一的1.4M和3M,这个提法不知道从何而来,有些耐人寻味。
SC-FDMA:
看来作者对SC-FDMA也是不以为然的,虽然列出了其优点,但还是大张旗鼓地讲了缺点,比如信道容量低于OFDM。
信道处理:
这一章内容,比如解码的提前终止、速率适配的环形缓冲器,都是相当深入的。另外还引用了大量的仿真结果,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。
这一章后续的内容在《LTE教程:结构与实施》中都有介绍。